焦點新聞
一名南投縣男性患者四年前臉上、嘴巴、身上突然出現大片白斑,引來他人異樣眼光,到多家大醫院就醫都未改善,後來求診斗六慈濟醫院,醫師使用免疫療法針對病理機轉對症下藥,治療效果極佳,臉上只剩額角有一塊白斑。
63歲男子4年多前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後,身上開始出現白斑,蔓延速度極快,臉上、手上陸續出現明顯的大片白斑。
該患者到鄰近醫學中心就醫,但效果不彰,醫師告訴他白斑症很難治,令他十分灰心,三年多前,他到大林慈濟醫院求診過敏免疫風濕中心醫師賴寧生,如今臉上只剩額角有一塊白斑。
賴寧生表示,白斑症屬於器官侷限型免疫病,由於體內免疫調控異常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色素喪失,形成白斑。白斑症常被認為是沒藥醫,擦類固醇藥膏及照光治療也不見效,過去醫界沒有免疫治療經驗,病人只能放棄治療,或是採傳統民俗醫療。
他說,過長時間臨床治療經驗發現使用免疫療法針對病理機轉對症下藥,治療的改善率很高,95%病人治療後3個月,白斑得到控制,不再擴散,多數病人治療半年後也呈現皮膚色素再生的現象,治療5至7年後色素再生達穩定狀況。
〔記者林國賢/雲林報導〕慈濟醫院斗六診所升格斗六慈濟醫院,證嚴法師親自參加揭牌,期許慈濟人、醫師們「病人的痛是我的痛,病人的苦,是我的苦。」視病如己,成為貼心的醫院。
今天包括雲林縣長張麗善、副縣長謝淑亞、立委劉建國等人都參加揭牌,現場冠蓋雲集。
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表示,斗六慈濟是慈濟第七所醫院,未來將有大林慈濟做後盾,新增泌尿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骨科及外科等門診手術,並設置30張病床,讓就醫民眾免除往來大林、斗六之間轉診、轉檢奔波的辛苦。
簡瑞騰指出,雲林縣是全國老化及身障比例皆排名第二的縣市,為照顧老人及弱勢族群,斗六慈濟醫院將強化老人醫療及居家服務,加強就診的便利性與慢性病的照護。醫院五樓已開辦有長照社區據點,未來將擴展為長照中心,照顧更多的社區長輩們。
此外,也將結合在地的慈濟志工,舉辦更多的義診、往診、社區健康講座,將斗六慈濟醫院打造成一個「守護健康的好厝邊」。
斗六醫院於2003年承接興建中的斗六漢鎮醫院,圓林漢鎮醫師回饋地方遺願,15年總共看診將近278萬人次,去年7月,行政院衛福部核准通過改制為斗六慈濟醫院,設置急性一般病床30床,提供更完善、便利的醫療服務。
斗六慈濟醫院去年一月五日開幕,眨眼間要滿周歲了,「迎接啟業一周年,斗六慈濟醫院繼續向前走,GO!GO!GO!」簡瑞騰院長給大家也給自己打氣。除了一般醫療工作,斗六慈院的同仁還將陸續展開感恩户打掃、感恩茶會、社區愛灑,和關懷鄰近環保站的環保志工。
對嘉義大林一帶的居民來說,病了,經常指名「簡骨科」給他們開刀,所以從大林慈院副院長到斗六慈院院長,簡瑞騰更是兩地奔忙。
每周一晚上簡院長都有夜診,到晚上十點還在看,有個 63 歲住斗六的先生,三個月前因為腰椎長骨刺,在嘉義市一家醫院手術失敗,還因為感染需要清創,嚴重背痛腰痛,左下肢也痛,痛到受不了,所以每天都去診所打止痛針。
那天給簡院長一看,非常嚴重,隔天就把病人轉到大林慈院住院,再隔一天做核磁共振,簡瑞騰晚上開完刀看報告,「這很嚴重,腰薦椎椎間盤感染,就是軟骨感染,而且椎體骨髄炎,脊椎骨如果化膿是非常痛,痛到受不了。」
才下刀,簡院長此時已經累到不行,病人太太苦苦哀求,只差沒跪下來,拜託醫生趕快幫先生手術,「這刀不是隨便開的,一定要好好計畫,我已經很累了,怕開不好。不然,明天一早五點再來看,如果還是那麼痛苦,那麼我們六點就進去開。」
已經晚上九、十點了,簡瑞騰說第二天五點就要來看病人,甚至六點再進開刀房!這是鋼鐵人嗎?還有超強的意志力!
「隔天週四一早,我就用急診刀幫他處理。六點多開到十一點左右,四、五個小時。裡面到處化膿,很難開。把化膿的地方清瘡,骨頭爛掉的地方刮乾淨,欠骨的地方補骨,再用釘子、螺絲鎖緊。所以清瘡、植骨、固定,從六點多到十一點多,趕快去查房,看前一天開刀的患者,才趕去斗六。」
聽簡院長十秒鐘不到,講完這一連串複雜的手術工程,以及接下來匆匆一天的行程,聆聽的人一定都很揪心吧,也都感覺得到簡院長的累,真的,不是超人、不是鋼鐵意志怎可能經得起這樣的壓力和操勞!
但簡瑞騰擔心的是病人的病理報告,「本來我以為是細菌感染,但報告一出來,跟一般細菌完全不一樣。大家猜猜看是什麼?是黴菌,白色念珠菌,就是我們說的生菇(台語 發霉)。」
原來病人是被黴菌感染,「因為開過太多次刀,三次,抗生素吃太多,體內環境變化,免疫力下降,一般細菌長不出來,反而是黴菌。」所以簡院長的這次分享也告訴大家「醫藥新知」,黴菌感染很可怕!
回到開刀那天的行程,簡瑞騰醫師在大林開完刀、查完房,又照例趕去斗六,照例又是行政同仁,大家暱稱的「蔡媽」蔡蕙雯給院長備好便當,簡瑞騰扒完了飯趕去看門診,又一直看到晚上差不多十點半,終於看完最後一個病人!跟他診的是最資深的護理師,簡院長形容,「跟我這個最歹命,看到最後兩個人眼皮都睜不開。眼皮垂垂,但感恩滿滿。」
算起來「簡骨科」每天行程滿檔,腳步片刻不能歇,因為他給病人是這樣的行事曆:星期一看診、星期二住院、星期三檢查、星期四開刀,兩個禮拜後可以站起來,歡歡喜喜,「這就是證嚴法師常常跟我們說的,大林斗六一條心。斗六溫馨,大林用心做後盾,兩院合心,才能好好照顧雲嘉的鄉親。」
GO!GO!GO!斗六慈院邁向第二年的前夕,「感恩所有同仁、拜託師兄姊一起來牽成。」
(撰文:福意,攝影:魏玉縣)
本文由【大愛行】授權刊登
22歲小婕(化名),為「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的學生,獨自從尼泊爾來臺就學,一場意外造成左半邊骨盆及髖臼粉碎性骨折,如未治療會因疼痛無法行動、長期臥床,或發生嚴重併發症致死。經由大林慈濟醫院骨腫瘤及骨病科謝明宏主任完成兩次高難度手術後順利完成復位,並在老師的陪伴下,小婕今年完成學業,圓滿回國助人的心願。
小婕出生在世代都以佛像繪畫與雕刻的家庭,但她對這份工作沒興趣,在家鄉考上藥學系後,為此築夢計畫來到臺灣嘉義某大學就讀生物科技系,希望未來能結合所學回饋國民。不料,今年3月與朋友出遊時發生車禍,讓她的築夢計畫就此中斷。
小婕被送到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謝明宏主任檢查後發現,小婕的骨盆發生粉碎性骨折,而且髖臼關節嚴重變形移位,無法以保守治療或藥物處理。謝明宏醫師表示,骨盆合併髖臼骨折,是一種極嚴重的傷害,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活動,導致將來走路疼痛、活動困難,若長期臥床還可能發生後續併發症。
有鑒於骨折復位的急迫性及避免進一步受傷,等生命跡象穩定後,謝明宏醫師再為小婕進行手術。由於骨盆構造複雜,髖臼骨折除需要固定外,更要求關節面完美復位,因此手術需分階段,及分不同手術路徑進行。手術前謝醫師先進行3D立體電腦斷層評估,骨折破碎程度,手術中除需注意骨盆腔中的大血管外,還要保護神經不被拉扯受傷,兩次的手術共失血了1800cc,歷時十個小時完成。
小婕在住院時,醫護同仁發現她從異鄉來的孤單與徬徨無助,在照顧上特別留意,出院時特別為她準備慶生蛋糕及加油卡片,祝福順利完成學業返國。老師與小婕感恩醫療團隊用心照顧,小婕在感謝函上寫著:「我總是製造了很多麻煩,感激你們一直都在幫助我,出院後會盡快康復,期望這份愛延續,回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後,她以一首尼泊爾歌曲回饋醫護人員。
小婕出院後的首次回診,傷口復原良好,已經可以使用助行器行走,術後兩個月可以放掉拐杖走路,原本擔心的骨折癒合問題,也在第三個月追蹤時都已癒合,術後也沒有發生長短腿的問題,對於復原如此快速,大林慈院醫療團隊在此次疫情期間,能對國際醫療有所貢獻感到高興。
撰文、攝影/張菊芬
雲林國中足球隊17位隊員為備戰十月比賽,今天(30日)提前到斗六慈濟醫院注射BNT疫苗,並參與在醫院大廳舉辦的「濟劑愛心 齊心防疫」募心募愛祈福會,除感謝得之不易的疫苗,老師與學生們更慷慨捐出身上的零用錢,希望能拋磚引玉,帶動更多善的漣漪。院長簡瑞騰則與同仁祝福球隊旗開得勝,為雲林爭光。
證嚴上人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心繫臺灣,關懷全球,殷殷盼望疫情早日消弭。慈濟採購的500萬劑BNT疫苗已部份抵台,未來將陸續到貨,期待全民能夠儘早施打,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健康生活與正常經濟活動,莘莘學子平安上學去。活動主持人陳鶯鶯指出,希望大家一起「愛在臺灣、齊心防疫」,為臺灣祈福,用行動愛臺灣,身體力行捐輸愛心,全球共善護持疫苗。
雲林國中足球隊17位同學10月底要跨縣市參加比賽,但原訂10月1日到校施打疫苗場次延期,因擔心無法及時完成疫苗施打,會影響參賽,在斗六慈濟醫院協助下,隊員們先行前往醫院接受疫苗施打。在施打完的15分鐘觀察時間,門診護理長翁麗君建議教練帶同學們一起參與大廳的祈福活動。
足球隊教練吳慶展表示,因為同學們臨時來打疫苗,十分緊張,藉著參與祈福活動,可以安撫他們的情緒,非常感謝斗六慈濟醫院的貼心安排,讓同學們順利完成疫苗施打。
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院長指出,此次祈福活動非常有意義,BNT疫苗得來不易,是很多善心團體,包括慈濟勸募購得,剛好雲林國中足球隊同學前來施打疫苗,希望能藉此讓同學感受到,除了感恩醫護人員和全國民眾齊心防疫外,同學們能夠打到疫苗,是全球的愛心匯聚而來,希望他們見證到今天的祈福會,能夠回去與家人分享,愛心、善事需要大家一起共同來成就,而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努力,點點滴滴都是愛,心心念念都是善,希望把這愛的漣漪散播出去。
活動最後,醫院同仁、志工與同學們,在簡瑞騰院長的帶領下,踴躍捐輸,紛紛響應一起為護持疫苗盡一分心力,也祝福同學們順利贏得比賽。
熱愛馬拉松運動的蔡女士因腰椎間盤突出,先後接受三次手術,不僅沒能恢復健康,還導致慢性腰痛,嘗試各種療法皆無療效,必須靠管制類止痛藥才能度日,更遍尋不著能夠幫她揪出「病母」(痛源)的醫師,身心大受打擊,直到從事護理工作的女兒鍥而不捨找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骨科簡瑞騰副院長,經脊椎前路手術「翻修」融合不良的假性關節,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走路。蔡女士說,重回運動場上的感覺真好。
住在北部的蔡女士每天都有運動習慣,七年前一次跑完馬拉松後,發現左下肢異常痠麻痛,後續到鄰近醫院檢查,醫師說脊椎滑脫合併椎間盤突出需要開刀,當時因擔心手術風險太大,之後便藉著傳統療法度日。不料日子一天天過去,只要一跑步,她的腰和腿就會痛到受不了,甚至無時無刻飽受疼痛折磨,慢慢也變得左下肢無力,於是決定接受手術。
蔡女士表示,第一次手術切除椎間盤後,原本以為可以恢復正常,沒想到反而變成右下肢疼痛,再到醫院檢查時,醫師說需要再做融合手術,雖然很害怕,卻還是忍痛接受,但術後仍然未獲得改善,反而變成左右腿每天都痠麻痛,醫師說可能是對骨材排斥,建議第三次手術取掉植入的鋼釘。不幸的,短期內連開三次手術換來的竟是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加劇,無法久坐,也無法站立,那種錐心之痛,讓她吃不下也睡不著。在北部各大醫院找過許多科的醫師,也做了熱凝、神經叢分離、神經阻斷等療法,但都無法根治疼痛,最後每天都必須靠著高劑量的管制類止痛藥(類嗎啡)才能度日,苦不堪言,甚至想尋求自殺解脫。
蔡女士的女兒為任職於台中慈院的護理師,曾在大林慈濟的骨科實習,四處打聽得知簡瑞騰醫師為骨科脊椎專家,於是透過大林同事的幫忙,請託護理部副主任廖慧燕幫忙掛號,這一號難求的號碼終於掛到了,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一路陪著母親從北部南下治療。最後一次的手術,蔡女士終於順利擺脫病痛折磨,恢復正常行走能力,一家人相當開心,不斷感謝這位救命恩人。
簡副院長表示,門診時除了仔細詢問病史、神經理學檢查外,並調閱了術前術後所有的影像檢查,抽絲剝繭後,發現蔡女士腰椎第三、四節融合不良而行成「假性關節」,導致脊椎鬆動、不穩,逐漸引發變成痛源點,必須手術翻修。評估因已歷經三次「腰椎後路」手術,後背肌肉群早已形成嚴重疤痕、攣縮組織,不宜從背後再劃一刀,所以選擇「腰椎前路」手術,病人採側躺姿、小傷口,進到後腹腔,將鬆動的支架移除,從骨盆骨截取3公分的自體骨植入後,再以鋼釘做內固定,這種方式除了能把痛源處被腐蝕掉的骨頭及周邊組織徹底清除,並能修補融合不良的假性關節,最大好處是可避免再次傷害後背肌肉,可謂一舉三得,手術近3個小時,隔天即能下床走路,恢復良好。
簡醫師說,民眾若對脊椎手術療效不滿意或是還有殘留疼痛等問題,應和主刀醫師好好溝通,或者謹慎尋求第二意見,切勿病急亂投醫,讓病情加重。此外,他也呼籲脊椎外科醫師,除嫻熟各種手術入路(前開、後開)為基本要件外,下刀前的評估(望聞問切)更為重要,找出痛源,揪出病母,才能一刀見效,讓患者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