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為慶祝斗六慈濟醫院三周年院慶,秉持著關懷及回饋社會精神,邀請同仁在2022年1月23日參與雲林縣林內鄉「龍過脈森林步道」親子淨山活動,親手撿拾山中的垃圾,透過實際行動來為生態環境與保護山林盡一份心力,也促進自己的身、心、靈健康。
當走向群山,打開五感,總會聆聽蟲鳴鳥叫、呼吸清甜的空氣、看見蒼鬱的樹林,但同時也會看到那些廢棄飲料瓶罐、衛生紙、糖果包裝、果皮、菸蒂,讓人不禁感嘆。

簡瑞騰院長表示,「龍過脈」在雲林縣林內鄉境內,山脈稜線狀似一條龍的背脊,沿途景色非常優美,是一條老少咸宜的森林步道。斗六慈濟醫院成立已三周年院慶,藉此舉辦親子淨山活動,約有五十位同仁、眷屬及志工參加。得知林俊龍執行長身體不適,藉由大家的力量一起爬過「龍過脈」,祝福執行長「龍過關」早日康復。

林內鄉長張維崢表示歡迎大家蒞臨鄉內,這幾年林內鄉努力推行環保,落實資源回收,加上牆壁的美化,希望讓林內更加優美舒適,因為地球只有一個,要好好愛護。同時,也向醫護同仁致上最敬意,慰勞在疫情期間的辛勞。
既然是龍脊,一路走來果然是上下上下,精彩萬分,還感覺有一點喘,有人膝蓋痛半途折返,有人則是平常缺乏運動說要搭接駁車,其他人則全程往返。血液透析室護理師廖欣瑜,因兒子讀小學放寒假,相約來一起來淨山,兒子手拿夾子認真尋找山中垃圾,撿到保力達跟塑膠杯、菸蒂等。品睿說,垃圾不適合留在山上,因為它會汙染環境,希望來爬山的山友人人都能落實環保理念,不要將垃圾留在山中。這次沒看到猴子、八色鳥,希望下次還能有機會來尋找猴子。

廖欣瑜說,就如鄉長說得這裡的垃圾沒那麼多,平常工作忙,可以帶著孩子來淨山,一方面也給孩子們環保概念,又能促進同仁及親子感情,讓大家身體更健康,非常好的家庭日。

門診護理師吳淑瑛表示,自己在家中也都落實環保,做好垃圾分類,這次聽到可以環保愛地球,非常高興,大家上山後雖然撿到的垃圾不多,但還是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也希望大家都能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外出盡量自備環保碗筷,讓地球減少垃圾。

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12936.html (撰文、攝影:張菊芬)
盤點行醫 30 年,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借用最近的一個病例,闡述慈濟醫療精神 – 醫病也醫心。
一位 68 歲的阿嬤,50 歲開始洗腎,胃也不好,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也有心律不整。一個星期洗腎三次,每次一躺就是四個小時。在這四個小時,阿嬤脖子痛、肩痛、頭痛,有時候會痛到冒冷汗,不只是全身痛,洗腎的時候,胃痛的症狀嚴重,所以痛起來會胸悶,即使吃胃藥,還要加熱敷袋放在肚子上,才會稍微舒服一點。

阿嬤這些症狀,看了好多家大醫院,但是都說,「這個沒藥醫,開刀也不會好。」一直到兩、三個月前,求診簡瑞騰院長。簡院長研判是頸椎出了問題,心裡想還要再觀察一下,沒想到阿嬤說:「真的是受不了了,拜託你,趕快幫我開刀,越快越好。」簡院長說:「 8 月底初診,才觀察一個多月,10 月中就安排幫阿嬤動手術。」
一般來說,頸椎開刀可以治療頭痛、肩頸痠痛,但是阿嬷,胃痛、胃寒、手腳冰冷,頸椎開了之後也會好嗎?簡院長說:「事實上,我也沒有太大把握。」另外,阿嬤洗腎已經 18 年了,開刀風險一定會很高,如果沒有開好,怎麼辦?
動手術當天,從 MRI 核振造影上面,看到阿嬤的頸椎,真的有很多的壓迫點,於是從第三節開到第七節,包括椎間盤切除術、融合手術,傷口不小。住院十天之後,阿嬤順利出院。

阿嬤向簡瑞騰院長道謝,直說;「現在,全身的痠痛都拿掉了,最奇怪的是胃痛,胃痛也好了。」簡院長說:「我很高興,因為她說全身的痠痛都拿掉以外,胃痛也都好了,上半身好像換了一組新的一樣。」其實阿嬤不只是上半身壞掉,她是全身都壞掉。簡院長高興地說,「還好,開刀之後就好了,阿嬤整個人就變成一個”好人”一樣。」
更重要的是,去洗腎的時候,腎友們摸阿嬤的手,都說,「妳的手暖烘烘的,不會像之前一樣冷吱吱。」現在,阿嬷全身都感覺很輕鬆,最高興的,還包括她的兒子,不用在阿嬤洗腎的時候,跑來跑去更換熱敷袋,阿嬤食慾也大增,可以跟大家一起用餐。簡院長說:「我們斗六醫院,真的是一間很溫暖的醫院,很感恩洗腎室的醫護同仁,能夠塑造這樣一個溫馨感人,讓病人能夠醫病又醫心。」
簡院長握住阿嬷的手的,護理師在一旁說:「這手中的溫度,串流在彼此的心田當中」。簡瑞騰院長心有所感:「這種醫病之間溫馨的交流,去除病苦之外,連心也都熱起來。不是醫病而已,而是整個醫心、醫人,就是慈濟精神,是我這 30 年來所要奉行的,我已經有做到,也希望能夠繼續做到,並把這個精神再傳承」。

資料來源:https://daaimobile.com/volunteer/61a5c19a683fac0009c7d54620211123
記錄:魏玉縣 撰文:鄭佳奇 美術:程靜美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簡瑞騰:「我跟師兄講,不能書買了就走,我說要買來讓我簽名,送給患者時,送給有需要的人,更加有意義。」診間裡如同簽書會,術後患者捐出50本書,要跟社區結緣。患者 吳中化:「走路起來有點不舒服,會有點痛,簡(瑞騰)醫師讓我躺下來,從不同角度照完,他回來一看就說,你這個髖關節壞死,你唯一一條路就是換人工髖關節。」
76歲吳中化,半年前疼痛跛行,求診多家醫院,找不出原因,最後在大林慈濟醫院,解除病苦。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簡瑞騰:「一照下去就知道,原來真的是,常常被人當作坐骨神經痛的,這種髖關節壞死引起的跛行。」了解患者求助無門的徬徨,吳中化希望把這本書帶到需要的人身邊。患者 吳中化:「把這個書跟人家結緣,更多人知道說,脊椎有問題的話,還是要找正當的醫師去醫治。」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簡瑞騰:「他很感恩醫師,感恩醫院,可以把這個小愛、對醫師的感恩,化為對全天下人的大愛。」用感恩心發揮大愛,不僅送書與人結緣,也捐出一分心,捐助疫苗,幫助更多人。
嘉義大林綜合報導

許多「交感型頸椎病」的患者因為非典型的症狀表現,始終無法找對醫師看對病。六十九歲的婦人幾十年來止痛藥不離身,受頸背部痠痛、暈眩、嘔吐所苦的她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真正病因,直到一次因嚴重暈吐到大林慈濟醫院掛急診,才發現多年病因是頸部椎間盤退化。經簡瑞騰副院長手術後,成功擺脫多年病痛。歡喜重拾健康人生的她,將自種的瓠瓜義賣捐助新冠疫苗,回報醫師的救命之恩。
總算解決多年病痛的何量誦說,平日務農,有時在揹農藥桶下田時,頸背部都非常痠痛,開始以為只是過度疲勞,持續吃藥或做復健治療,但病情一直未得到改善,直到一次眩暈發作,天旋地轉到站不穩、狂吐,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

手術前檢查影像。
簡瑞騰表示,病人主訴每次工作時,只要重複抬頭與低頭幾次,就會引發眩暈發作數分鐘,同時後頸痛延伸兩邊膏肓且心悸、胸悶、喘不過氣。看過神經內科、心臟科、胸腔科,檢查腦部、心臟、胸腔都沒有問題。由復健科轉診骨科後,核磁共振發現頸椎5/6、6/7節椎間盤退化,經評估後,先施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暫時緩解症狀外,同時也可藉此確認診斷為「頸性眩暈」,為求根治、不再反覆發作,隨即進行手術,切除椎間盤、減壓,並植入支架做融合術,術後症狀完全解除,不再眩暈、頭痛、胸悶。重拾健康的何量誦,開心地繼續種田、揹藥桶,並將瓠瓜捐給醫院做義賣,全數所得捐助疫苗。

手術後檢查影像。
簡瑞騰指出,頸部交感神經不僅聯繫著人體的多個重要臟器,還調節腦部循環、心血管、五官(眼耳鼻口舌)、呼吸道、胃腸道、皮膚腺體、泌尿系統等,一旦頸椎椎間盤因退化、外傷、或反覆抬頭、低頭的過度動作而「激惹」到周圍的交感神經幹,就可能造成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發全身上下不舒服,包括頭痛、眩暈、耳鳴、鼻塞、喉嚨異物感(乾咳)、視力模糊、心悸、胸悶、腸胃不適、小便困難等症狀。
簡副院長說,類似何女士症狀的病人其實非常多,可惜大多數的各科醫師普遍認為頸椎退化只會造成手麻腳麻、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典型」的運動、感覺神經症狀,而沒有頸椎退化也會造成影響全身的「非典型」交感神經症狀的觀念,即使核磁共振或X光影像上已發現明顯的頸椎退化或錯位,也無法和病人的「非典型症狀」關聯在一起,因而延誤診治,讓病人相當無助。
(撰文、攝影:江珮如)

「濟劑愛心,齊心防疫!」斗六慈濟醫院醫護總動員,利用下班時間準備一道「杏福豆陣來」,共同與慈濟志工用心準備的「菜頭粿」,於在醫院大廳舉辦愛心義賣活動,為疫苗募款;民眾響應熱烈,不到15分鐘就販售一空,所得9000元全數捐出買疫苗,希望把這份愛心擴散出去,逗陣守護民眾的健康。
為了籌備此次義賣活動,簡瑞騰院長和同仁們幾天前就忙著準備義賣的菜餚,為提高口感先將杏鮑菇一絲一絲地剝開,再將豆干切片,最後由同仁帶回家用電鍋蒸煮與調味,完成這道「杏福豆陣來」菜餚。而慈濟志工則準備了兩籠床象徵「好彩頭」的菜頭粿,一起來共襄盛舉,要召募天下善心人士共同成就證嚴上人的大悲大願。

簡瑞騰院長指出,感恩斗六地區慈濟師兄師姊及斗六慈院同仁,這幾天忙碌準備義賣活動。這次義賣主要是響應證嚴上人捐500萬劑BNT疫苗,大家都說慈濟很有錢,但是實際上是慈濟很有心,這個心是上人發大悲心,不忍心看到民眾缺疫苗,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發大悲心買疫苗,有心還不夠力,所以需要發起義賣活動。主要透過義賣活動,要來啓發大家的愛心,好事大家做、大家來做好事,尢其義賣捐贈疫苗比捐錢更有意義,透過義賣,做的人得到功德,買的人也發揮愛心,把這份愛心擴散出去,可以邀天下更多善心人士共同來護持這麼大的心願,給民眾的健康更大的保障。

簡瑞騰院長表示,菜頭粿代表「好彩頭」,杏鮑菇加豆干則是「幸福逗陣來」,這次疫情證嚴上人一直強調大哉教育,希望我們能夠茹素護身,保護自己的生命以外又可以愛護眾生,透過這次活動,大家都可以齋戒茹素,得到平安幸福,相當有意義。
正好到斗六慈濟醫院施打流感疫苗的林女士,一進醫院大廳就看見熱鬧的義賣活動,響應善舉與愛心購買好吃的蘿蔔糕,內心非常高興能夠參與。

稿文/楊芳華、黃小娟;攝影/張國徽
一名南投縣男性患者四年前臉上、嘴巴、身上突然出現大片白斑,引來他人異樣眼光,到多家大醫院就醫都未改善,後來求診斗六慈濟醫院,醫師使用免疫療法針對病理機轉對症下藥,治療效果極佳,臉上只剩額角有一塊白斑。
63歲男子4年多前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後,身上開始出現白斑,蔓延速度極快,臉上、手上陸續出現明顯的大片白斑。
該患者到鄰近醫學中心就醫,但效果不彰,醫師告訴他白斑症很難治,令他十分灰心,三年多前,他到大林慈濟醫院求診過敏免疫風濕中心醫師賴寧生,如今臉上只剩額角有一塊白斑。
賴寧生表示,白斑症屬於器官侷限型免疫病,由於體內免疫調控異常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色素喪失,形成白斑。白斑症常被認為是沒藥醫,擦類固醇藥膏及照光治療也不見效,過去醫界沒有免疫治療經驗,病人只能放棄治療,或是採傳統民俗醫療。
他說,過長時間臨床治療經驗發現使用免疫療法針對病理機轉對症下藥,治療的改善率很高,95%病人治療後3個月,白斑得到控制,不再擴散,多數病人治療半年後也呈現皮膚色素再生的現象,治療5至7年後色素再生達穩定狀況。

全文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