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骨柔情新書發表 病人笑中帶淚分享心路歷程

醫道 俠骨柔情新書發表會上醫師共同見證骨科傳承歷史(圖說:醫道 俠骨柔情新書發表會上醫師共同見證骨科傳承歷史)

  一群自願下鄉守護生命的骨科醫師,堅持大林慈濟醫院骨科有三不:「來者不拒、不懼、不鋸!」,他們的親切真誠,與病人建立長達十年、二十年深厚醫病情,讓病人家屬衷心感謝。13日在醫院大廳舉辦的「醫道:俠骨柔情」新書會中,來自台北市的患者朱女士也至現場感謝醫療團隊,她含淚說:「三十多年的病痛在大林被簡瑞騰院長治好了,就像重新開機的人生充滿希望。」

  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致詞時表示,這本書相當有價值,內容具體而微的把慈濟骨科三十多年的發展史囊括其中,從花蓮到大林,老、中、青、幼四代的骨科醫師,秉持人本醫療理念,將骨科歷史的傳承與紀錄做最佳見證,很值得大家收藏。

醫道 俠骨柔情新書發表簽書會大排長龍(圖說:醫道 俠骨柔情新書發表簽書會大排長龍)

  斗六慈濟醫院院長暨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說,自1992年中一退伍,隨即踏入慈濟骨科殿堂的大門,到去年本書開始構思,籌劃、訪談的2022年,剛好半甲子。三十年來,撫今追昔,往事歷歷,期盼透過書中讓大家看見一代又一代的骨科醫師,如何「傳功夫、搏感情」,不斷突破困難,開創技術、勇於挑戰難症,更讓求醫無門的病人重獲生命與尊嚴。

  專程前來參加活動的朱女士,兩年前經由其他骨科醫師推薦,從台北來到簡瑞騰院長的診間,當時只能躺著,因為雙眼已經看不清楚。她嚴重暈眩、一吃便嗆咳到難以呼吸、走路經常絆倒、常感到呼吸困難已長達三十幾年,又有嚴重藥物過敏。簡瑞騰以其獨門的「交感型頸椎病」手術醫治下,讓她重新找回健康,朱女士說,她是抱著愛孫、含淚讀完此書,「如果沒有簡院長那句『決定(治療)之後,就是我的事了。』今天大概已經不在人世間了,回想當時未治療前的痛苦與折磨,對照今日的幸福,謝謝簡院長的拯救,讓人生可以重新開機,看見希望。

朱女士與骨科醫師團隊合影(圖說:朱女士與骨科醫師團隊合影)

  眾所皆知,在過去只要動了人工關節置換術,最難捱的便是術後疼痛,無論用什麼方法止痛,效果始終有限。但在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昌蓁卻花了整整兩年時間研究,開創出結合微創手術的「雞尾酒止痛療法」,讓病人隔天即可「笑著出院」。耗時研發的背後,正因為他曾目睹自己的阿嬤動完手術後痛到說不出話來,那椎心苦楚成就了這份研發養分。

  劉耿彰醫師,從四歲童到百歲阿嬤,都能讓他們躺著進來、走著出去。他以不到一公分開口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為無數病人拔苦除痛,甚至擔任臺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將自己累積上千例的手術經驗無私分享。

  堅守大林骨科三不:「來者不拒、不懼、不鋸!」的謝明宏醫師分享,55歲罹患慢性骨髓炎賴女士,在住院20次,大小手術30 次後,去年換上特製型人工膝關節,不僅恢復正常行走,更在今年九月初出國旅遊一個月,因無法親臨致謝,她特別錄製了一段影片,感恩證嚴上人創辦大林慈濟醫院、感恩謝醫師歷經六年用心治療,這次大改造讓她成功恢復健康、行走自如,甚至可以出國旅遊,「他像我的再造父母,感謝他及醫療團隊!」

  簡瑞騰的母親也到現場為兒子祝賀,她慢慢走向舞台說:「這雙腳也是讓兒子開刀治好的,所以大家可以對他放心。」簡瑞騰感恩,他的醫師養成是在花蓮慈濟醫院陳英和院長、于載九主任等師長手把手、不藏私的教導下習得,不僅傳承各家醫術,更將師長們最在意的「醫道」以病為師、視病猶親、尊重、愛與關懷病人,始終放在心頭。特別是在這個醫療價值觀混亂的今天,他相信自己與大林骨科團隊,都會在這條醫療正道上,繼續勇往直前,永遠把對病人的最佳利益及愛與關懷,放在最前面!

簡瑞騰的母親也到現場為兒子祝賀新書發表成功(圖說:簡瑞騰的母親也到現場為兒子祝賀新書發表成功)

撰文/江珮如;攝影/于劍興、閻廣聖

新聞發布日期:2023/09/14

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19939.html

醫道:俠骨柔情 花蓮慈院新書分享會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獻花給慈濟骨科第一人陳英和(右4)、于載九(左3)及其團隊。由右至左:許世祥主任、林俊龍執行長、簡瑞騰院長、陳英和院長、林欣榮院長、林碧玉副總、于載九主任、吳文田主任、顏靜曦師姊。圖說: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獻花給慈濟骨科第一人陳英和(右4)、于載九(左3)及其團隊。由右至左:許世祥主任、林俊龍執行長、簡瑞騰院長、陳英和院長、林欣榮院長、林碧玉副總、于載九主任、吳文田主任、顏靜曦師姊。

一群扎根花蓮 聞聲救苦的現代俠醫

他們不藏私、傳醫道 讓俠醫精神遍佈全臺

  一群外科醫師,身處在骨科急速發展的年代,卻願意長途跋涉至偏鄉服務,他們憑藉著一身本事與膽識,三十多年來,同心攜手為臺灣骨科培育人才、開創技術新格局。8月30日下午,慈濟醫療法人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醫道:俠骨柔情》新書會。儘管遇上颱風天,依然人潮滿座,聆聽醫師們分享他們如何從無到有、秉持醫者使命、服膺醫道,為病人創造奇蹟的故事。

  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花蓮慈濟醫院陳英和名譽院長、林欣榮院長、于載九主任、許世祥主任、吳文田主任、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等蒞臨分享,遠在外地的病友林傳欽、陳團治特別透過影音傳來感謝與祝福。

  林俊龍執行長感性說道,看到林副總、這幾位骨科醫師、志工顏靜曦師姊,時光好像回到近四十年前,證嚴上人創辦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即將啟業,他們陸續加入,在林碧玉副總的陪伴下,胼手胝足開創醫院。「慈濟骨科更是一枝獨秀,在陳英和院長的帶領下,不僅開花結果,更開枝展葉、蓬勃發展,骨科人才遍布慈濟醫療志業的八家醫院、一家診所。最難得的是,陳英和院長不僅無私傳授醫術,更願意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去發展。在他的愛之下,每一位精英,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林碧玉副總也回應,慈濟醫院草創之初,沒錢沒人沒土地,證嚴上人的無私與毅力,讓所有師兄姊跟隨,以堅定的信心勇氣,終於讓花蓮慈院落成啟業。今日,她最感動的,是看到花蓮慈院創院院長杜詩綿的夫人「杜媽媽」杜張瑤珍師姊,已高齡九十八歲,依然健朗地來到現場支持,讓她想起啟業之初,杜院長與她幾乎天天在臺大醫院的中央走廊奔走,找醫師、求醫師的艱困時光。

  然而,就在她最感到無力時,有一天,卻聽到陳英和叫住她:「你在找醫師嗎?我願意去花蓮!做一個醫師,就要到病人需要的地方。」(在此之前,陳英和已先經由他的恩師劉堂桂遊說,他也認同老師的想法。)

  「我眼睛睜得很大,非常的訝異,到今天那個感覺還在。就這樣,陳英和成為慈濟醫療志業第一位醫生。」林副總讚道,啟業醫師不足,陳英和不只骨科專業,連為病人「接手指、接斷掌」這類整型外科手術,他樣樣精通。第二位來到骨科的于載九醫師,「就是我們的九哥啊,他有一個超過萬人粉絲的「九哥俱樂部」,不只臺灣、連海外醫師都要來跟他學;一起開創骨科的許世祥醫師也是,許多困難手術,他都能努力完成。除了醫師,還有志工陪伴病人,「我們在慈濟,真的是全隊、全時、全程,落實了全人醫療!」

  林欣榮院長則提及,慈院草創之初,陳英和院長想發設法研發並改良設備、儀器、救治許多病人;九哥于載九則早在二、三十年前就研發人工關節且獲獎;簡瑞騰開刀又快又好又善於表達;吳文田醫師則運用最新3D列印技術,能把已經都碎得一塌糊塗的骨盆腔,拼接回來。他們不僅有醫術,更有人文!

新書會後,志工、醫護、病人紛紛來排隊簽名、合影。圖說:新書會後,志工、醫護、病人紛紛來排隊簽名、合影。

骨科先鋒 以病為師

  談到慈濟骨科,不得不提,全臺首創「以股骨縮短及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全臺首例「經椎弓切骨矯正術」皆出自陳英和之手。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獨步全球,來自全臺、海外的病人,長年求醫未果而來到他的診間尋找一絲希望。2009年,他還應美國《小兒脊椎手術》教科書之邀,將經椎弓切骨矯正術的技法寫成專章,分享給全球骨科醫師。

  向來謙沖的陳英和院長說,他今日最激動的,是看到創院院長的夫人杜媽媽來到現場,送來一份長情的溫暖。他分享《醫道:俠骨柔情》一書,講述了慈濟骨科如何成長茁壯、照顧病人、無私奉獻的故事,而能走到今日,他有三個感恩:一要感恩上人創建慈濟醫院,感恩有很好的長官,還有慈濟志工師兄師姊一起服務病人。「當院方告訴我們,『來這裡不是要增加醫院的收入,是要照顧需要的病人』,這就是我們當醫生的初衷,所以,骨科這群醫生不但過來了,而且他們很快樂的留下來。」

  二要感恩病人,「我們必須要用對待親人的心情,非常慎重的來回應每一位來找你的病人,這個叫做『視病猶親』;而能成為一位合格醫師,是在一次次醫療經驗中學習成長的,所以更要『以病為師』,對病人要非常恭敬、感恩。」

  第三,則是互相感恩,在醫師跟醫師之間,老師對學生的指導照顧,以及同梯之間的互相支援。「醫學是公共財,醫療更是社會責任,所以不能藏私,一定要把他傳導下去,換句話說,醫療本身就是醫師教學傳承,是使命級的任務。」

陳英和名譽院長表示,慈濟骨科的發長茁壯,要感恩證嚴上人創建慈濟醫院,感恩每一位病人的信任,感恩慈濟骨科的兄弟無私傳承。圖說:陳英和名譽院長表示,慈濟骨科的發長茁壯,要感恩證嚴上人創建慈濟醫院,感恩每一位病人的信任,感恩慈濟骨科的兄弟無私傳承。

一日看三回 超過二萬六千個信任

  擁有萬人醫師粉絲的于載九主任,最常叮嚀學生的也是:「除了把手術做好,病人住院期間,你一日要去看他三回。要記得,躺在病床上的,也都是你的老師。」

  向來婉拒受訪的于載九醫師,難得出現在新書會現場,「我今天,主要是來感恩的。」于醫師首先感謝他的貴人「陳大哥」,也就是陳英和院長對他的信任,「他相信我的人格,不會亂開刀,他相信我很認真,他大概一定也相信我很有愛心。」但這份信任同時也是很大的壓力,「病人對你的信任,把一條腿、一條骨交給你,你就要擔起這個壓力,所以我常跟學生說,當醫生,第一個最重要的條件是responsibility(責任),要對病人負起責任。在此,我感謝二萬六千多位相信我的病人,他們都是我的老師,還有顏大姊、林大姊(碧玉)、林老師(素雲)、陳大哥、好兄弟許桑(日語)許世祥,對我的信任。」

  于載九常告誡學生,「除了要對病人負責,你們一定要比我更強!」他笑說,因為他也比他的老師強,「若將來我需要開刀,一定只找自己的學生開。這輩子最幸運、最感恩的,就是我有很多好大姊,好大哥,好兄弟,好學生!謝謝大家!」

  儘管遠在花蓮慈濟醫院,卻有如此強勁的骨科團隊,骨科門診永遠門庭若市,甚至有從北部、外縣市、海外前來的求醫者,這三十多年來,更影響著臺灣骨科、脊椎外科的發展。陳英和曾任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大刀闊斧改變住院醫師的分配與口試制度;他更號召臺大、榮總、長庚與慈濟等骨科主任、醫師們,定期舉辦「脊椎晨會」,推動骨科醫術交流與進步。于載九醫師曾任脊椎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不斷推動脊椎外科的發展交流與進步。

于戴九醫師經常提醒醫學生,「當醫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責任,每位病人都是你的老師,他也感恩他這三十年來,二萬六千多位老師(病人)的信任。」圖說:于戴九醫師經常提醒醫學生,「當醫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責任,每位病人都是你的老師,他也感恩他這三十年來,二萬六千多位老師(病人)的信任。」

後悔,應該簽約五十年

  而引進臺灣第一臺VAC(抽吸輔助傷口閉合系統)的許世祥醫師也是花蓮慈院骨科開創先鋒之一,他為骨科界引進傷口處理的嶄新觀念與技術,曾以《臨床傷口醫學》一書,分享給醫界。他則提到,他在臺大醫院時期,陳英和學長就是他們年輕住院醫師的偶像,所以一路跟隨他到慈濟,「那時候我三十三歲,而我在慈濟到今年剛好三十三年。......從學生時代算起,這三十八年來,在陳院長的提攜下成長茁壯,至今碰到困難的刀,還是攜手作戰。」

  許世祥猶記得,當年偏鄉醫師難尋,陳英和、郭漢崇等大醫王都在證嚴上人面前發願,要留在花蓮、跟慈濟簽約三十年,「我們也跟著簽,但我現在後悔了,應該直接簽約五十年。」語畢,臺下響起轟雷掌聲!許世祥感恩九哥,也讚嘆簡瑞騰、吳文田......等後輩,當年跟著他們打拼,從早拚到晚,往往都做到大夜班,更常把開刀房的晚餐便當,當成宵夜在吃,回到家已三更半夜,「願意這樣做的住院醫師應該是空前絕後,五年的訓練下來,他們也飽滿吸收各家精華與功夫,至今又持續傳承到下一代,真的感恩又敬佩這些後輩!」

許世祥主任表示,在臺大當住院醫師時就跟隨陳英和院長,感恩他一路提攜。也分享,當年把簡瑞騰「拐」來花蓮,很怕他跑掉,經常找機會請他吃飯。而他33歲來到慈濟醫院,今年剛好滿33年,他笑說,當年花蓮醫師難求,大家跟著陳英和、郭漢崇,向上人發願,說要跟慈濟簽約30年,早知道就該簽約50年。圖說:許世祥主任表示,在臺大當住院醫師時就跟隨陳英和院長,感恩他一路提攜。也分享,當年把簡瑞騰「拐」來花蓮,很怕他跑掉,經常找機會請他吃飯。而他33歲來到慈濟醫院,今年剛好滿33年,他笑說,當年花蓮醫師難求,大家跟著陳英和、郭漢崇,向上人發願,說要跟慈濟簽約30年,早知道就該簽約50年。

傾囊相授 傳承正道

  花蓮慈院骨科主任吳文田感恩,三十多年來,能在一個好的環境、有一群很好的老師還有同儕,「過程中我們最強的信念,就是『救病人,把事情做好』,這就是我們繼續精進的動力來源。剛剛九哥(于載九)提到,我們一定要比他更強,那要怎麼比老師好呢?我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比老師更早到醫院(臺下響起一片掌聲),多花時間去想,怎麼樣能讓病人更好,這就是我的心路歷程。感恩大家、感恩老師們、感恩有這個好的環境!」

  本書總策畫,同時也是斗六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院副院長的簡瑞騰則提到,他非常感念臺上這些老師們「無私傳功夫、真心搏感情,這也是慈濟骨科樹最重要的養分!」近年證嚴上人不斷提到「盤點生命的價值」,簡瑞騰認為,身為一個醫者,不是求名利,而是堅心守志,就如同師長的親身實踐與教誨。特別在這個醫療價值觀混亂的年代,期盼這本書中所強調的「醫道」,能影響更多醫者反思。他感恩師長們無私培育,而能讓骨科人才「從東部到西部,從後山到前山」。

  簡瑞騰透過簡報秀出了1997年一張照片,他與「同梯」的呂智勝、吳文田坐在前排,後方站著陳英和、于載九、許世祥、黃盟仁、潘永謙等老師及學長。那是簡瑞騰與同梯完成五年住院醫師訓練,宴請恩師、學長的合照。接著他播出2011年,骨科眾師徒與病人阿銀的合照,又是同一批人,他笑說「原班人馬,打死不走」,時至今日,他們全都留在慈濟服膺醫道,照顧病人。師長持續培育仁醫,潘永謙醫師遠赴關山扎根;簡瑞騰返鄉大林;吳文田坐鎮花蓮,黃盟仁執掌臺北......。屹立不搖的老幹與強勁的中生代又繼續帶出許許多多的骨科醫師。他們不藏私的傾囊相授,不斷培育出新枝與幼芽。

  簡瑞騰則謹守師長的教導——「救死扶傷、謙卑、尊重、愛與關懷」,並且在大林慈濟醫院努力打造小小的骨科樹,繼續傳承醫道。

簡瑞騰院長提到,情與義都寫進了《醫道:俠骨柔情》一書,他也會努力將老師們的教導——救死扶傷、謙卑、尊重、愛與關懷,持續傳遞,在大林慈院努力打造小骨科樹。圖說:簡瑞騰院長提到,情與義都寫進了《醫道:俠骨柔情》一書,他也會努力將老師們的教導——救死扶傷、謙卑、尊重、愛與關懷,持續傳遞,在大林慈院努力打造小骨科樹。

送紅包給病人的醫師

  這群醫師為了許多病人的特殊身形與病情,不僅研發手術術式且視病如親。陳英和曾為病人跑遍花蓮大小賣場,只為挑選病人術後適合的鞋子;他還親自試穿護具,示範如何上下樓梯;病人結婚,他親身前往送上紅包與慈濟的祝福。簡瑞騰醫師每年過年必定前往探訪他的老病人阿吉伯,並送上紅包祝福;還曾親送一位澎湖病人返家、察看其居家復健環境。

林傳欽透過影音感恩證嚴上人創辦慈院、感恩陳英和院長救回他一命、感恩慈濟志工的陪伴,讓他能如願娶妻、擁有美滿家庭。(36年前,陳英河為了保護林傳欽截肢後脆弱皮膚,吹上百顆氣球當成坐墊)圖說:林傳欽透過影音感恩證嚴上人創辦慈院、感恩陳英和院長救回他一命、感恩慈濟志工的陪伴,讓他能如願娶妻、擁有美滿家庭。(36年前,陳英河為了保護林傳欽截肢後脆弱皮膚,吹上百顆氣球當成坐墊)

  遠在外地的病友林傳欽先生,特地錄製影音道感謝。三十六年前,慈濟醫院啟業的第二年,他因為工作意外雙腿粉碎性骨折送到急診,是陳英和醫師全力搶救讓他死裡逃生。他感謝證嚴法師在花蓮創辦慈濟醫院,「若沒有這家醫院,我當年等於被宣判死刑,感謝陳英和主任用盡他一生的絕學,來拯救了我這個小小的生命。......也謝謝慈濟的志工,長期給我心靈上的慰藉。如今,我娶了老婆,有一個穩定的家,這一切的一切,是我之前所不敢想像與擁有的。但這一切,可以說是證嚴師公、慈濟醫院以及陳英和院長,所賜給我的,所以我要在這邊感謝!」

林傳欽透過影音感恩證嚴上人創辦慈院、感恩陳英和院長救回他一命、感恩慈濟志工的陪伴,讓他能如願娶妻、擁有美滿家庭。(多年後林傳欽成為街頭藝人吹氣球做造型設計獻給陳院長)圖說:林傳欽透過影音感恩證嚴上人創辦慈院、感恩陳英和院長救回他一命、感恩慈濟志工的陪伴,讓他能如願娶妻、擁有美滿家庭。(多年後林傳欽成為街頭藝人吹氣球做造型設計獻給陳院長)

  住居廈門的陳團治小姐,曾罹患「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其身體到膝蓋與小腿成L型,此病全世界醫學文獻僅兩例,且她還兼併有續發性的踝關節馬蹄足變形,是難症中的難症。二○一四年到花蓮求診,陳英和院長成功完成困難手術,讓她終於實現行走的夢想,爾後返鄉求職、結婚生子。今年九月底即將回花蓮慈院複診的陳團治與夫婿透過影音越洋感恩:「我們一家人很幸福,感謝證嚴師公、院長爸爸(陳英和),這一切都是慈濟家人、院長爸爸,還有所有幫助我們的人,給我們的這一份幸福。」

住居廈門的陳團治總稱呼陳英和院長為「陳爸爸」,她感謝陳爸爸為她治療,讓她翻轉人生,如今也結婚生子。

住居廈門的陳團治總稱呼陳英和院長為「陳爸爸」,她感謝陳爸爸為她治療,讓她翻轉人生,如今也結婚生子。住圖說:居廈門的陳團治總稱呼陳英和院長為「陳爸爸」,她感謝陳爸爸為她治療,讓她翻轉人生,如今也結婚生子。

  《醫道:俠骨柔情》新書會,在溫暖且笑聲不斷中圓滿結束,隨之而來是長長隊伍等著讓眾醫師們簽書、拍照留念,而這棵定根於花蓮的「慈濟骨科樹」,老、中、青、幼,俠醫精神代代相傳,開展到全臺各地,持續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而努力!

0830 4 453fd

撰文/楊金燕;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慈善新聞網: 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19818.html

罕見泛視神經脊髓炎險癱瘓 積極治療遠離生命威脅

6 1 1 64751

       一名產婦在生完第三胎的七個月後,突然喪失大、小便功能,伴隨雙腳麻痺、癱瘓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屬於嚴重的自體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疾病,轉診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在神經內科與風濕免疫中心團隊合作治療下免於終生失能,甚至死亡的威脅。

  35歲王女士回想,當寶寶7個月大時,肚子忽然鼓的像懷孕一樣,用手觸摸有硬硬的感覺,到醫院經過多科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一度因雙下肢無力癱瘓而緊急送急診,醫師高度懷疑是風濕免疫問題,轉診來大林慈濟進行一系列詳細檢查,包括腦部核磁共振、腦脊髓、抽血檢測抗體及做MRI檢查、鑑別診斷是否為泛視神經脊髓炎。

  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在核磁共振檢查中,神經內科發現病人有縱向性脊椎炎,從頸椎的第7節到腰椎的第10節,加上aquaporin-4(AQP4)抗體(NMO-IgG)檢測為陽性,確認是罕見的泛視神經脊髓炎合併乾燥症,即開始積極使用類固醇脈衝跟血漿置換術為她治療,約1~2個月後,神經開始修復。王女士形容,神經修復期間,只要翻身就痛如刀割又如火燒,心情低落到想自殺。

  神經內科黃詠嵩主任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非常罕見的疾病,在全球十萬人中,約有0.37~10人罹患,屬於自體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疾病。發現後緊急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許寶寶醫師加入生物製劑的治療,降低嚴重程度及復發機率,第二天病人無法動彈的雙腳開始能動,於是又積極地加入復健科的協助。王女士目前已能正常行走,抱小孩出去逛街,王女士感謝黃詠嵩主任及許寶寶醫師的鼓勵,還有先生跟女兒也是讓她忍耐痛苦前進的一個動力。

6 2 1 abcbd

       許寶寶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具有高度復發性,每一次復發對於神經細胞都是種不同程度傷害,有時還會影響視神經,或其他合併症包括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早期常將視神經脊髓炎 (NMO) 容易與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混淆。未妥善且積極治療,病情最終會走向失能、臥床,或併發吸入性肺炎、褥瘡、尿道感染、骨折、骨質疏鬆症而死亡,造成家庭及社會莫大的遺憾,發現時應讓神經內科先行評估,再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治療。

撰文、攝影/張菊芬

新聞發布日期:2023/04/25

來源: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18381.html

養雞農手掌捲入飼料機絞爛 救回手指後開心送蛋

 5 2 55e25

       隨著工業區增加,也經常出現工作中手指被捲入機器的不幸事件。一名從事養雞場工作的60歲葉姓男子,在巡視雞舍時發現飼料機出現異常,直覺伸手撥動停止的鐵鍊,不料機器隨即轉動後,將五根手指一併捲入絞斷。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日夜搶救後,將爛掉的手指成功接回。養雞農趁著回診陸續送蛋給醫護報答「救指」之恩,在蛋荒之際收到這份大禮的醫護格外開心。

  葉先生表示,當天早晨巡視雞舍時,發現原本啟動的飼料機突然異常不動,沒想到只是用手撥一下鐵鍊,機器竟開始動起來,當回神後已經看到自己的五根手指都被絞爛,其中第四指斷掉只剩一層皮連著,其餘的手指和碎肉都已截斷掉在地上。待恢復鎮定後,趕緊呼喊妻子叫救護車,兒子則幫忙在現場撿起斷掉的手指做簡單包裝一同送往醫院。

  外科部主任暨整形外科主任黃介琦說,由於病人的右手第一至五指都被飼料機絞斷,經過評估後,能夠做吻合的只有第二、三、四指,第一和第五指則因截斷的部分在末端,所以直接做縫合。手術中將斷掉的骨頭肌腱一一組裝回去,同時還要把斷掉的神經、血管接回,過程中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但也得與時間賽跑,搶救接回的手指功能,避免斷肢的命運。

  黃介琦醫師表示,對於多節性斷指重接顯微手術血管吻合複雜度較高,因為血管和神經受傷很厲害,成功率和癒後相對較差,手術時必須克服許多困難,像是斷指在最末端的地方找不到靜脈可以接,只能接到動脈,接著再放血後促進靜脈生長。第二、三、四指順利完成重接後,不料手術後二天,因為第二指靜脈阻塞而再次手術,手術中將2條指靜脈縫合使用2條靜脈移植,再次打通血管。第一次手術時間長達13小時,第二次4小時,每次的手術都是與時間賽跑的接力賽。

  手術後經過持續復健,葉先生在術後八週骨頭癒合良好,順利移除手指中固定釘子,並試著開始活動。現在的他不僅保全手指知覺與外觀,更能繼續從事養雞場管理工作,並預計改造飼料機以提升安全性。他說:「我只能盡自己的能力去感謝黃醫師和醫護團隊,所以趁著回診時,帶自家產的雞蛋慰勞大家。」

  黃介琦指出,當發生斷指意外時不要慌,首先將斷掉的手指找回來,接著再用生理食塩水濕潤紗布包裹斷指,後續再放進另外泡入冰塊的裝袋帶到醫院,儘快做手術斷指重接接合,千萬不可將斷指直接放入冰水中,以免造成細胞壞死而影響後續的治療效果。

撰文、照片:江珮如

 

新聞發布日期:2023/03/29

來源: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18101.html

斷刀片飛噴刺入胸腔 大林醫師聯手取物救命

       年節前到處可見大掃除景象,一般看似操作簡單的除草機,小心可能變成凶器!一名63歲男子在除草時,機器刀片不慎擊中石頭,斷掉的六公分刀片瞬間像子彈一樣射入胸腔內。經由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及胸腔等外科合力搶救,順利將接近心臟與大血管的尖銳異物取出,幸運保住一命。

7 1 7c11d

       林姓男子表示,當天因受到友人請託幫忙除草,沒想到已經擁有多年除草經驗,每次出任務時,長筒膠鞋、半身圍裙以及保護眼睛、臉部的面罩等身上裝備一樣都不敢少,卻沒想到這次使用螺旋片的除草機不小心打到大石頭後,現場突然胸口一陣疼痛,自己也沒發現被斷掉的刀片刺傷,於是直接收好工具開車到鄰近醫院就醫。

  胸腔外科醫師陳奕中說,病人在急診時檢查發現,前胸有二公分的穿刺傷,當下還有出血情況,但呼吸、心跳及意識都正常,從他自帶的院外胸腔X光與電腦斷層等檢查影像中,發現縱膈腔裡有異物,位置剛好卡在心臟與大血管的前面,即前縱膈腔,清楚可見六公分長的刀片。

       陳奕中醫師指出,這塊銳利的金屬破片若再稍微移動,即可能刺破心臟或大血管,導致大量出血而死亡,所以在運送病人至開刀房過程中,必須小心減少大面積移動及壓迫傷口。在與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兼華討論手術方式後,為了確認尖銳的金屬片是否有刺到血管壁裡面,若有的話,直接移除異物將造成大出血,相當危險,於是利用胸腔鏡先做為探查,確認縱膈腔及心臟位置是否有血管受傷後,以不傷及血管情況下安全移除異物。手術由前胸原本傷口處,從縱膈腔裡小心翼翼將刀片成功取出。

7 2 8dc5c

       由於金屬片上可能存在細菌引發感染,手術時除了針對傷口位置做清潔,同時也進行局部清創,手術約一小時後完成。病人在術後住進加護病房觀察二天,確認是否有出血及縱膈腔感染情況,並接受感染控制治療,目前狀況穩定,也已回家休養。

  陳奕中提醒,類似這種的病人,手術後仍要注意可能出現縱膈腔或胸腔感染,後續引發嚴重反應,包括傷口局部紅、腫、痛,或發燒、咳嗽、喘等情況,這個時候就要馬上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此外,若不慎遭受農具割傷時,因土壤中的細菌恐造成感染,建議最好到醫院做清潔及清創處理,穿刺傷複雜度較高,切勿當下拔除異物,簡單包紮傷口後立即送醫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7 5 2b9ee

撰文/江珮如;攝影/江珮如、林惠萍

新聞發布日期:2023/01/17

來源: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17299.html

反覆發燒誤為確診 斗六慈院檢查找出恙蟲上身

       

(斗六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仔細為病人檢查示意圖

       持續高燒快篩卻是陰性,擔心罹患新冠肺炎而不自知!斗六慈濟醫院近日接到一名27歲男性,因為反覆發燒而害怕自己確診,但快篩結果又顯示正常,四處求醫之下找不到病因,讓他惶恐又無奈,直到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慢慢抽絲剝繭,從皮膚找到結痂黑點,驗血後證實為恙蟲病,即時對症下藥才救回一命。

  黃俊豪醫師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平息,秋冬流感又緊追在後,這名病患前來求診時,主訴反覆發燒長達九天,到處看醫生、吃退燒藥,病情始終未獲得改善,自己快篩了好多次,結果也無異常,但身體感覺愈來愈虛、無力,非常擔心是否得了什麼怪病。

  經過檢查之後,黃俊豪醫師發現病人的脖子上,皮膚有一個黑色結痂,且周圍泛紅的小點,接著再檢查手和腳,也發現都有類似結痂的症狀,進一步詢問之下,病患表示前陣子曾到新竹從事爬山活動,綜合皮膚症狀、高燒不退、登山等問題,他立即想到可能與恙蟲病有關,後來安排抽血檢查,果然證實為恙蟲病。

 黃俊豪說,恙蟲病是由一種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蟲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蟲體主要在夏天大量繁殖,居住在山區、野外、雜草叢生等地方,但在臺灣相當少見。隨著地球暖化,今年的秋、冬還是相當悶熱,導致恙蟲的數量變多,不同於以往的季節,民眾還是得小心恙蟲病可能在秋冬時發生。

  恙蟲病通常有十至十四天的潛伏期,完全沒有症狀,後續才會出現黑色的結痂,周圍泛紅,所以很多人以為只是單純的蚊蟲叮咬,直到潛伏期過後開始出現反覆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等症狀,這時才會有所警覺。恙蟲病嚴重時甚至立克次體還會跑到全身各處,除了淋巴結之外,還會跑到肝臟、脾臟,造成器官腫大,若是到心臟時則導致心肌炎,或腦膜炎、結膜炎等。

  黃俊豪醫師提醒,恙蟲若是延緩治療,可能進一步導致心肌發炎,引發休克、昏迷而死亡,甚至也可能引發腦膜炎,導致意識昏迷、抽搐,死亡率大於百分之五十以上,最好發現時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同時提醒大家,從事戶外活動最好穿長袖、長褲,避免蚊蟲叮咬。

撰文、攝影/江珮如

 

新聞發布日期:2022/12/02

來源: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16768.html

        
院址:640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二段248號
電話:(05)537-2000
Copyright © 2021 斗六慈濟醫院

 

回首頁 | 交通資訊 | 意見信箱 | 人才招募 | 網路地圖

斗六慈濟醫院《守護生命 守護健康 守護愛》

院址:640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二段248號
電話:(05)537-2000

Copyright © 2021 斗六慈濟醫院 All rights | 管理 |

 隱私權保護政策
 資通安全政策
 
   
 瀏覽人次:178512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